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的问题,以下是酷知号的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事情经过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辛亥革命的时间就是公元1911年至1912年

2,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是出于清朝衰落的大背景下,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

3,辛亥革命的历史经过:

首先是保路运动,接着是武昌起义,南北相持,南北议和。

得到的结果就是清朝退位,袁世凯上台,长达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宣告结束。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深,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构建社会结构。参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数人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

辛亥革命的背景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 。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
1896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山是钦犯。一星期后他在英国利物浦登陆。10月11日,孙中山被公馆抓住 。12日到14日,孙中山设法与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他扔出去的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人发现。清使馆决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中国。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馆仆人间传开,基督徒的女管家贺维太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并且报案,但是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管此事。次日,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案,并无所获。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士报》。而康德黎担心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走,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19日,外交部已经开始行动——康、孟对此事并不知道,直到20日。外交部录口供,申请开庭,监视水运。22日外交部转守为攻。马格里称需要公使放人才好,他夹在中间确实难做。但龚拒不放人。当时英国首相梳士巴利勒令中国使馆释出孙中山,否则将驻英大使龚照瑗及一众外交人员驱逐出境。《地球报》揭发这一消息,舆论力量介入——至此,有研究称英庭因为舆论压力才放孙中山之说也不成立。10月23日,孙中山终于被放。康德黎资助了孙中山50英镑,出版了《伦敦蒙难记》 。“伦敦蒙难”成为当时震惊世界的政治迫害案,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转折点,使得他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世界级的政治流亡人士。自此之后,在反对清政府的革命阵营中,再也没有一个人的威望能超过孙中山 。 1896年,清政府与沙俄签署了以日本为假想敌的《中俄密约》,这使日本政府感到极大恐慌,为了对付中俄同盟,日本感到亟需扶持中国内部的反清势力,先是对维新派极尽快笼络之能事,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政府转而动起利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的念头,而孙中山也是从这段时间开始,把活动基地设在了日本 。
兴中会成立初期,革命党人中非常缺乏富有文采的人,他们所宣传的材料,仅仅有《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 ,以及选录明朝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内的《原君》、《原臣》 。与康有为、梁启超保皇改良派的宣传相比相形见绌。但是仍然留给了年轻人深刻的印象,影响很大,乃至流传到了南方新军与北洋军 。1900年以后东京留学生逐渐受自由平等学说的熏陶,接受革命排满学说的人也逐渐增多 。革命出版物开始兴起,在1903年上海《苏报》案发前后,革命党人的书报进入全盛时期 。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首先出现排满字样,有的刊物明确主张颠覆清政府 。1903年,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公开倡言革命。组织革命团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03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 。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 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8月中旬,孙中山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同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于1905年在东京召开后,一批日本人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例如毕生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宫崎滔天;又如长崎的富翁梅屋庄吉等。日本离中国很近,又是一个岛国,那里成为革命党躲避镇压、联络同志、建立组织、筹措资金、培养力量的好去处,并从当地引来众多帮助中国革命的人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号召。《民报》创办后,汪兆铭即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展开论战。辩论结果,革命派占据上风,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大为衰落 。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使同盟会的精华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与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参加并领导了收回路矿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 。
1907年初,孙中山因接受日本政府和商人赠款,留给总部的办报经费又相当之少,终于激起了同盟会内部的反抗,章太炎、陶成章、张继等人要求孙中山辞去同盟会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总理。宋教仁是支持章太炎等人主张的。后因黄兴、刘揆一极力劝阻,为大局计,宋教仁才改变态度。然而,革命阵营的分裂局面已经出现,让宋教仁忧心忡忡。该年2月28日,当他闻知孙中山与黄兴因国旗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时(孙坚持用青天白日旗,黄认为该旗与日本旗相似,万不可用。孙不让步,黄提出辞职) 。2月,广州新军举事失败之后,悲观失望情绪笼罩整个革命阵营,革命党人信心大减、斗志衰弱,而同盟会的领袖孙中山又对同盟会工作不管不问。为了挽救革命,该年5月,趁孙中山来日本之际,宋教仁与谭人凤等人请求孙中山改革会务,扩大民主,减少决策失误。可是孙中山却对宋曾经支持章太炎耿耿于怀,态度十分横蛮,而且极不负责任。他冷冷地对宋教仁说:“同盟会已经取消,有力者尽可另树一帜。 ”
宋教仁等人对孙中山彻底失望,为了让革命不至于半途而废,宋教仁、谭人凤等人于该年6月,在东京研究决定,成立同盟会中部总部,调整革命策略、重整革命队伍,以期早日革命成功。会上,宋教仁以政治家的胆识,彻底否定了孙中山在两广沿海地区零敲碎打的自杀式会党策略。同盟会中部总部在上海成立后,宋教仁作为中部总部的灵魂人物,领导革命党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革命重心,加强与各革命团体的联系与联合,并制订了1913年在两湖及江淅同时起事的战略部署 。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革命党在武昌起义之前的起义  广州起义自立军起义惠州起义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 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 ,但立宪真正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 。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 。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国内舆论是一致认为,“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 要求清政府推行宪政。立宪人士积极奔走,立宪发展为一种全国性思潮 。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认为以其国力不足以独霸中国。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同时遏制其他列强在华吞食过多利益,日本改变了对待清政府与革命党的态度,不再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取消了对孙中山长达十几年的政治庇护,查封了同盟会会刊《民报》 。
为了消弭革命,拉拢资产阶级,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1905年7月,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谕旨(全文 )。1907年9、10月,下诏筹设资政院和咨议局,允许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选举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等部分权力。上层资产阶级从中看到了希望,纷纷成立各种立宪团体,从事君主立宪活动,准备参预政权 。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 ,使得时人对君主立宪信心大增 。但《宪法大纲》虽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颁布的宪法为蓝本,但它删去了日本宪法中对天皇权力限制的条款 。
1908年冬天,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 。光绪之弟、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监国,为摄政王。预备立宪进入第二阶段。载沣监国摄政后,两次重申继续进行预备立宪与立宪作为国策的不可动摇性 。取得了国际方面的认同 。1909年10月4日,除新疆外 ,各省先后宣告成立咨议局 。
但是摄政王载沣在另一方面采取集权措施,积极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大肆提升载涛、载询等满族亲贵的官职,居政府首席的庆亲王奕劻则老耄而好贿 。在载沣担任摄政王一年之后,一度对他执政前景相当乐观的西方媒体就改变了判断 。同时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加深。1910年,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连续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 。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的内阁。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成员名单 ) 。“皇族内阁”的成立,引起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但他们还没有绝望,又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名义上书力争,说:“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 。但得到回答是:“黜陟百司,系皇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 ”立宪派纷纷感到失望,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阵营 。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清朝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中国狂潮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二、影响

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依附于封建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在中华大地回荡。

空前的民主气象,竞办实业的浪潮,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三、历史意义

民主共和意识的积聚,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

扩展资料:

经济发展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

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背景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背景如下: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甲午一役,中国败北,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戊戌变法,但只持续了103天便失败了,紧接着是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其结果是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

由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要偿还巨额的赔款,便大肆增加苛捐杂税,地方官员又中饱私囊,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抗捐抗税抗租斗争不断,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二、清末“新政”破产,“皇族内阁”的产生使得立宪派完全失望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延续自身的反动统治,清政府在清末实行了“新政”,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尤其是鼓励留学,废除科举考试的措施,客观上使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留学海外,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提供了条件。

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效仿日本君主立宪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而在被迫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里9名是满族,其中7名是皇族,这样的“皇族内阁”使立宪派非常失望,开始转向革命。

三、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壮大

从洋务运动开始产生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时期,甲午战争后几年,特别是到新政时期的几年,除了官办的一些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外,民办的、商办的这些企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氛围慢慢成长起来了,不光是资产阶级的人数有了比较大的增加,而且资产阶级,商人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有组织以后,它就会谋取自己的利益,有组织的采取行动,清政府的立宪迟迟不推行,使这部分有一定经济力量,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新兴阶层被排除在参政的队伍之外。所以,他们成了一个要求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一批资产阶级团体建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使得革命具备了阶级基础。同时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遣的留学生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骨干力量。

四、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甲午战争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出去留学,特别是到日本留学,很多人学习军事,就成了新军的主要源头,好多新军的将领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还有一些出去学政治学、法学、工商管理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学的,特别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1895年前后的改变,1895年以前的留学主要是学自然科学,1895年以后留学学社会科学的越来越多的,对西方的社会、对西方的政治了解得更多了,他们的思想当中要求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欲望越来越强,使这部分人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开放的领先者。

当时的资产阶段革命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如孙中山写了《中国革命的真解决》,提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并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章炳麟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这都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文章来自互联网,只做分享使用。发布者:酷知号,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zhihao.com/article/247035.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16日
下一篇 2023年6月16日

相关推荐